继《我不是药神》之后,又一部口碑炸裂的影片上映,成为暑期黑马,那就是《银河补习班》。
影片的剧情很简单,讲述了一位坐过牢的单亲父亲是如何把一个倒数的儿子,培养成全校,并成为宇航员的故事。
然而,故事中的很多细节却为我们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、而且被大家忽略的教育问题。
一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
电影中,马飞是一个学习成绩垫底、逃学、喜欢看小说的问题少年。
面对这样的一个孩子,教导主任的做法是当众讽刺:“煤球再怎么洗,永远变不成钻石。”
而作为马飞的母亲也说:“这孩子本来就笨”、“这孩子就这样了,没救了”,这是她对儿子的定义。
因此,青少年时期的马飞对自己的定位也是“老师说我脑子缺根弦,我真的考不到那个名次”。
马飞在一句句话的否定中,果真变成了那个“笨”小孩。
父亲马皓文的出现改变了他。马皓文告诉马飞:“你不笨”、“我知道你可以的”、“不要信你们老师说的话,你是地球上聪明的孩子”。
在爸爸的信任和鼓励下,马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少年霍金,终于开始努力学习,成绩也慢慢好转。
对孩子而言,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,对孩子的一生的底色有奠定性作用,因此,作为家长,需要用正面的、信任的方式去激励和引导孩子,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他们。
二、兴趣or分数孰轻孰重?
影片引人注目的冲突之一,莫过于出狱后的父亲马皓文和教导主任阎主任立下约,马皓文要让班级倒数的“问题学生”、儿子马飞挤进年级前列。这是一场不同教育观念的拉锯战。
教导主任——典型的“唯分数论”;马皓文——通过兴趣激发学习。
让人印象深刻的是,马皓文与马文的对话:
“你为什么读书?”
“因为要考清华北大”
这段对话我们太熟悉不过了,熟悉到不会去思考这份理所当然的背后是什么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和家长来说,清华北大是太多人的目标,还需要什么原因吗?
然而,马皓文却告诉自己的孩子:“NO,清华北大只是过程,不是目的。”
人生就像射箭,梦想就像箭靶子,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,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?
所以要弄清楚一点:你为什么而学习?
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,为了让父母满意,那你走不远,你注定要过平庸的一生。那些在专业领域获得非凡成就的大师们,无一不是先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,然后在这上头深耕而成就。
而这一切的基础,就是激发对学习的兴趣。
我们常说“兴趣是的老师”,对一样事物感兴趣,才会有深挖下去的干劲。高质量的学习从来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理解。
因此与其逼着孩子刻苦读书,不如让孩子真正体会知识的魅力,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去学习。
三、对孩子而言,真正的教育是什么?
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孩子标准答案,而是独立思考。
影片中马皓文有很多金句,其中有一句不仅触动了老师,也打动了众多观众。
“真正的人生难题,不会像考卷那样,会自动跳出ABCD四个选项,有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。而是会有EFGHIJK的岔路,甚至需要我们能开出XYZ的脑洞。”
比教孩子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教孩子独立思考。只有拥有思考能力,才能面对人生中各种困难和问题。
马皓文的床头写了一句话:“一直想。”
他也经常跟马飞说:“你的脑子一定要一直想,一直想,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。”
在1998年发洪水时,这句话鼓励马飞从洪水中逃出;在2019年太空飞船上天时,这句话又让马飞从太空中顺利返回。
虽然这两段剧情有点英雄主义,但独立思考能力一定是孩子将来核心的竞争力。
正如爱因斯坦所说:“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”。
现在,正值暑假,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五花八门的补习班,然而孩子不感兴趣,再多的投入也如同竹篮打水。
因此还不如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,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,引导孩子自主学习。
不如尝试让孩子接触编程,学习编程的实质是学习编程思维,即“理解问题——找出路径”的思维过程。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问题都能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,找到问题的关键和问题之间存在的关联,从而想办法将问题逐一解决。每一环节都需要孩子独立思考。
编程的好处远不止于培养独立思维,对于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成绩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。
有很多家长犹豫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习编程,与其纠结不如带孩子亲身体验一番。